亞洲冷鏈Asia News
糧農組織:全球1/3糧食遭到損失或浪費14%的糧食在出售前耗損

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報告序言中指出:“在努力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的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問題,才能使工作切實有效。世界上每天還有8.2億人 正在挨餓 ,我們怎能允許糧食被白白丟掉。”

什麼是糧食損失或浪費?

    糧農組織表示,糧食損失或浪費是指糧食在供應鏈過程中發生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發生在從收穫後到零售前環節的稱為“糧食損失”,發生在零售及消費環節的則為“糧食浪費”。

此外,動物飼料等用作其他目的的食物,以及食物中因不可食用而遭到棄置的部分,不計作糧食損失或浪費。糧農組織在2011年的大致推算顯示,每年全球約有 三分之一 的糧食遭到損失或是浪費。

 

  • 下圖為中國、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及秘魯主要糧食作物收穫前損失主要原因。

全球約14%的糧食在收穫後到零售前的過程中損失

    據糧農組織“糧食損失指數”的初步估算顯示,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從收穫後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

    在農場內,收穫時間不夠充裕、氣候條件、收穫及處理時所採用的做法,以及產品推銷困難等,都是造成糧食損失的原因之一。在儲存過程中,儲存空間不足、儲存不當導致保質期縮短等,都會引發糧食損失。

而在運輸過程中,引發糧食損失的主要因素則包括貿易物流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食物處理和包裝的技術,以及人工失誤等。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近期對中國、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及秘魯主要糧食作物所做的一份研究顯示,在中國,天氣狀況是導致作為主要糧食之一的小麥未能及時收穫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機械及人工操作則是在收穫之後引發損失的主要因素。

 

  • 下圖為中國、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瓜地馬拉、洪都拉斯及秘魯主要糧食作物收穫後損失主要原因。

 

 

中亞和南亞糧食損失率最高

    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在同一商品分類和同一供應鏈環節中,全球各地的糧食損失比例大不相同。其中中亞和南亞地區的糧食損失率最高,達20.7%,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損失率則僅為7.8%。

從商品分類來看,根類、塊莖和油料作物的損失比例最高,為25.3%,水果蔬菜類為21.6%,而穀物和豆類的損失比率最低,為8.6%。

    報告指出,針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在中國,捲心菜的損失比例可能高達47.5%,因而急需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 以下是2016年全球各區域糧食從收穫到分流期間損失i比例。

收穫環節是糧食損失發生的關鍵節點

    糧農組織在報告中強調,需要仔細核算糧食供應鏈各個環節所發生的損失比例,對糧食損失數量最高、對糧食安全影響最大、產生經濟影響也最大的關鍵節點進行及時干預,並提供了具體的核算方法及乾預措施。

    糧農組織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對所有糧食而言,收穫環節都是最為常見的關鍵損失點,而包裝和運輸對於水果、塊根和塊莖的損失影響也非常明顯。糧農組織表示,與工業化國家相比,低收入國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因基礎設施不完善所產生的損失更多。許多低收入國家在倉儲期間會損失大量糧食,其原因往往是冷藏倉庫等倉儲設施較為落後。而高收入國家儘管大多都在供應鏈各環節配備了充足的倉儲設施,但仍會因為技術故障、溫度濕度管理不當或庫存過多等原因引發損失。

 
  • 下圖為2016年全球各糧食品類從收穫到分流損失比例。 

    報告指出,在零售和消費環節減少糧食浪費同樣非常重要,在零售方面,商品保質期限,以及消費者對於食物顏色、形狀、大小、種類豐富和美觀的要求,是導致損失的主要原因。

    而在消費層面,購買及烹調的計劃性不強、儲存不當、受到包裝尺寸及分裝分量不合理的影響導致購買過多,以及對商品標籤上“保質期限”和“最佳食用日期”的區別不夠了解等,都會造成食物浪費。

    糧農組織呼籲各國政府通過提供有關減少食物浪費的充分信息和指導,以及對避免糧食浪費的行為給予獎勵等措施,實現對消費者行為的有效干預和影響。

 

文章來源: 聯合國中文官網2019.10.14

糧農組織:全球三分之一糧食遭到損失或浪費14%的糧食在出售前耗損

01 Sep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