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發展Profession
富邦金控發揮「以大帶小」影響力 與合作夥伴共創永續承諾

工業時代以來,從生產到消費,就像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單行道,過程中形成各種浪費,自然資源也逐漸枯竭。生產如何兼顧永續? 一直是循環經濟希望解決的課題。這個難題,在富邦金控得到了最好的實踐。

富邦金控產險總部大樓在2020年11月通過危老重建申請核准,2022年開始拆除作業,便打破「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常態,開啟「從搖籃到搖籃」創新與友善的循環,將98%、總重量1953.8公斤的廢棄建材,共12類可用資源,例如RC混凝土,都找到循環再利用的去處,不僅是國內營建業的創舉,更獲得全球建築廢棄物零填埋金級認證的首例。

富邦金控產險總部大樓拆除工程只是這艘大船實踐永續的一個例子,富邦金控如何從內而外動起來?「富邦金控除了要求自身減少營運排放,接軌國際減碳及能源革新倡議,更重要的是發揮以大帶小的影響力,偕供應商共同奔向淨零的2050,」富邦金控財會暨績效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李明州指出。

 

 

富邦金控體認到必須先從自身營運做起,以身作則帶領子公司、供應商、投資人「脫碳快轉」,由內而外從三大面向著手,發揮金融業的正向影響力。第一,從自家辦公大樓做起,挑戰營建業全球首例的大樓拆除廢棄物零填埋認證;第二,偕同子公司共同規劃採購綠電,今年於全台91處營運據點同步導入合計每年439.1萬度太陽光電,已在7月開始轉供,創下台灣金融機構單次採購綠電覆蓋據點最多紀錄;第三,面向投資大眾,以責任投資為本,促使授信業者具體執行永續規劃。

 

 

全球營建業首例拆除零廢棄 傳承富邦ESG精神

 

 

富邦金控產險總部大樓啟用迄今近40年歲月,是富邦眾多事業的起點,拍板拆除重建計畫的那一刻,富邦產險選擇踏上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ESG一直是富邦集團的重要發展方向,永續更是富邦深耕的企業文化。」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期許富邦金控產險大樓不只是單純的拆除與重建,而要成為傳承富邦精神的基地。

 

 

將ESG視為企業使命的富邦金控,在計畫拆除大樓時即已思考如何呼應永續的精神。為符合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富邦金控嚴格控管拆除過程,以國際認定標準「UL 2799廢棄物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認證」拆除產險總部大樓。

 

 

UL 2799原是應用於電子廢棄物的認證流程,APPLE、宏碁等國際型企業及其下供應商均導入UL 2799,證明其生產過程符合減廢及廢棄物的回收機制,並可進一步追溯源頭。

 

 

作為營建業導入UL 2799認證的首例,富邦在過程中克服許多障礙。對產品安全認證單位UL而言,也是一次創新的過程,深受總部重視。2023年4月20舉行的「富邦產險總部大樓拆除工程UL2799廢棄物零填埋金級認證頒證儀式」,UL Solutions測試檢驗認證事業群消費性產品全球資深副總裁Ghislain Devouge親自來台頒授證書,足見其對此案例的重視。

 

 

另一方面,協助富邦金控產險總部大樓拆除作業取得認證的易境永續執行長何宗翰表示, 導入UL 2799和傳統破壞式拆除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需逐層拆除,並於現場直接分類過磅,每一輛載運廢棄物的清運車,都必須經過詳細的紀錄,才能離開拆除現場;為的是確保多數廢棄物進入再利用的循環,例如廢玻璃回收後,由國內著名的回收玻璃大廠春池玻璃再製,賦予廢玻璃新生命。

 

 

易境永續執行長何宗翰表示,富邦金控產險大樓拆除物總重1953.8萬公斤,轉化率高...
易境永續執行長何宗翰表示,富邦金控產險大樓拆除物總重1953.8萬公斤,轉化率高達98%,為全球首例。 圖/江建泰攝影

 

 

「取得UL 2799認證的過程打破了許多業界常規,拆除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心力。」何宗翰解釋,參與拆除作業的團隊很多,除了業主,包含管理者、包商,及眾多分包,他們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及慣性,使得現場拆除及分類的困難度大增。

 

 

富邦經常親赴工地,與現場工程師溝通,確保工程師充分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厚工」,不厭其煩地溝通與交流,只為了讓資源被確實的循環利用。何宗翰補充,從前端研究到取得認證的時間,雖然較傳統式拆除長上數個月,成本也略高,但拆除物總重1953.8萬公斤,轉化率高達98%,「為此多付出的時間與成本,富邦認為相當合理。」

 

 

台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胡憲倫讚許,企業在面對永續相關議題時,除了遵循法規外,主事者的態度最為關鍵,能將永續的核心精神內化到經營活動,多是具前瞻眼光與遠見的企業。

 

 

胡憲倫進一步指出,富邦金控產險總部大樓拆除作業不僅與國外ESG趨勢同步,甚至成為全球首例,其創造的想像與影響值得觀察,富邦可將實際做法整理與分享,讓國內外企業參考。除了企業本身的努力,政府若能以法令引導,提供獎勵誘因,也能讓各行各業的企業主更樂於邁向永續。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胡憲倫表示,大型企業脫碳多半跟著國內法令...
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胡憲倫表示,大型企業脫碳多半跟著國內法令走,只有夠前瞻、有遠見才會依循國際法規。 圖/江建泰攝影

 

 

偕同各子公司全台營運據點 逐年分批導入綠電

 

 

除了建築物本身的循環再利用,富邦金控也從營運面著手。台灣的發電能源仰賴進口,長途運輸累積了大量碳足跡;燃燒後產生的碳,以目前最先進的技術都無法完全除去。企業如果能持續減少使用以燃煤或天然氣產生的電力,同時增加使用不會產生碳排的再生能源,即可大幅減碳。

 

 

富邦金控及旗下子公司經研議及凝聚共識,規劃出相關做法。李明州表示,2023年富邦金控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富邦產險及富邦證券與綠電業者簽署每年共439.1萬度綠電採購合約,富邦各子公司共91處營運據點、122個電表已於7月同步轉供太陽光電,一舉寫下台灣金融機構單次採購綠電覆蓋據點及電表數量最多紀錄。

 

 

「成為RE 100的會員不是終點,也不只是一種企業形象,更是另一個階段責任的開始,富邦金控宣示至2040年海內外營運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透過自力節能措施及持續增加使用綠電,將ESG精神中的「E」內化於企業文化中,進而創造更大的減碳效益。

 

 

富邦金控目前已有3棟辦公大樓及91處營業據點開始使用綠電,未來將逐年分批增加導入綠電的據點,李明州解釋,藉由金控統整、分享經驗模式,有助子公司了解各種挑戰的應處方式,加速累積經驗,並作為後續持續增加綠電導入規劃、滾動調整的參考。

 

 

富邦金控財會暨績效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李明州表示,2023年富邦金控子公司台北富邦...
富邦金控財會暨績效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李明州表示,2023年富邦金控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富邦產險及富邦證券與綠電業者簽署每年439.1萬度綠電採購合約,富邦各子公司共91處營運據點、122個電表已於7月同步轉供太陽光電,寫下台灣金融機構單次採購綠電覆蓋據點及電表數量最多紀錄。 圖/富邦提供

 

 

不以自身的傲人成果為滿足,富邦金控期望能發揮以大帶小的影響力,讓供應商夥伴一起永續,每年舉辦供應商ESG評鑑、教育訓練及交流會等系列活動,以鼓勵及引導,攜手供應商一起走向綠色轉型的大道。

 

 

做ESG的守門人 每一次投資都是創造更好的未來

 

 

對內,富邦金控以接軌國際標準自許;對外,發揮金融影響力,以責任投資先行者自居,與投資人一起關注永續議題。

 

 

富邦產險於2023年5月,率台灣產險業之先,首先提出「2050淨零承保」,目標於2050年後,不再承保煤炭及化石燃料產業中未有具體減碳行動或低碳轉型計畫的廠商;且對於相關產業之既有保單,將以2023年為基準,不再增加承保比例。

 

 

事實上,富邦產險早在2017年,即主動與國際趨勢接軌,逐漸減少投入與煤有關之企業保險,進而提出「2050淨零承保」;結合商品及風險諮詢服務的同時,協助客戶進行轉型綠色能源的保險規劃,並提供損防建議,鼓勵客戶強化新興綠能、再生能源風險之管理,攜手應對低碳轉型的風險。

 

 

另一方面,台北富邦銀行在2017年加入赤道原則協會時,即導入各項ESG評量指標,成為國內首家承做第三方認證綠色貸款聯貸(Green Loan)、社會責任貸款聯貸(Social Loan)與永續指數連結貸款(Sustainability Linked Loan)的台資銀行;運用金融核心本業,衡量客戶永續發展風險,促使授信對象落實環境永續與企業社會責任。

 

 

此外,富邦證券繼2022年於美股交易平台導入ESG評分後,2023年更領先同業,推出跨商品的「ESG專區」,導入台股、美股、海外債及基金等四大投資商品的ESG評分,提供投資人公開、透明的ESG資訊作為投資參考依據,共同朝永續金融邁進。

 

 

富邦投信更在2017年即發行以ESG為概念出發的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富邦臺灣公司治理100基金」,統計至2023年10月,國內已有逾40檔ESG相關基金「我們會定期檢視投資組合中的企業,敦促高汙染企業管制有害物質的使用與排放,以符合歐洲及美國的法規,尤其是國際環保規範的要求。」富邦投信ETF經理人洪珮甄說。

 

 

富邦投信導入ESG理念於投資決策中,針對高碳排敏感性產業,擬定准入及撤資標準;設立ESG評分機制,將高風險企業列為重點議合對象,透過董事會、法說會及投票等過程,發揮金融的積極影響力。

 

 

富邦金控將ESG視為企業的DNA,選擇花費更多時間、成本的建物拆除法,將永續概念融入自家辦公大樓的重建,從自身做起;並從金融本業出發,提供綠色金融相關產品,富邦期許協助台灣產業朝向綠色轉型,為台灣共創永續新局!

文章出處

06 Dec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