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冷鏈Taiwan News
風評:出口比重增1.2個百分點,新南向發威?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日前指出,我國對新南向國家出口比重近6六年來增加1.2個百分點,在今年前5個月出口至東協國家比重也超越了日韓,由此看出新南向的效果與威力逐漸展現。

台灣經貿的「南向」可說淵源流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就首次提出過「南向政策」,2003年阿扁執政時再次提出「新南向政策」,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再次提出新南向政策,只是蔡的新南向範圍更大,把從東南亞到南亞的18國全部納入。

不論是南向或2次新南向,雖然用語稍異、範圍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要把出口、投資從中國往南向國家移動,理由不言自明:出口與投資過度集中對岸,引發國家安全風險的疑慮。

成功了嗎?以近30年的數據看,顯然從李登輝的南向政策開始,就一路失敗至今。當年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的90年代初時,主要是當時企業赴中國投資熱潮,台灣出口中國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尚不到2成,之後節節高昇,政權更替前的1999年已到23%多,扁提出新南向時又到25%左右。到2008年扁執政末期時已增為40%左右。

蔡政府的第2次新南向政策,表現倒也與過去並無太大的不同。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比重依然在4成左右,甚至一度揚升到44%左右。以降低對中國的出口依賴之政策目的評估,顯然這3次的南向政策是完全失敗。

何以失敗近30年的政策,今年突然復活、發威?讓新南向國家出口占比增加出口至東協國家比重超越日韓呢?

其實,這裡面官方是有意無意間玩了一些「數字障眼法」;官方說新南向國家占台灣出口比重增加,今年第1季較6年前增加1.2個百分點,確實如此;但沒有明說的是,其實跟新南向國家的出口與貿易值還是減少了不少:今年第1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總額為375.4億美元,年減13%;更細的看,今年上半年單月對新南向18國的出口數字,大概在65-75億美元之間,這個數字顯然比去年的高點,如去年7月對新南向出口92億美元,少了2-3成之譜。

因此,說今年上半年的經貿數據,代表新南向政策的成效與發威,顯然就是錯誤、甚至胡扯,因為明明與新南向18國的貿易、出口全部都是衰退嘛。而對其出口占比增加的原因,是來自整體出口大衰退,台灣上半年出口衰退了18%,第1季衰退19.2%,在此背景下,只要對新南向國家出口的衰退幅度低於平均值,其占整體比重自然就會上升─情況確實如此,第1季對新南向出口衰退在13%左右,遠低於整體近2成。

而台灣出口大幅衰退、並讓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占比增加的主因,其實很明顯,就是對中國的出口嚴重衰退。第1季兩岸貿易減少26.5%,其中出口衰退了28%,遠高於整體出口19.2%的衰退幅度,這讓中國(含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降到35%多。

但這也不是政府有什麼偉大政策(如新南向政策)奏效之故,而是中國經濟變壞之故。因為中國受美國科技管制令及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萎縮影響,本身經濟雖有短暫疫後開放反彈的利多,但復甦力道不如預期、經濟走低,因此對台灣的需求減少。

倒是台灣對東協出口超越日韓、及對新南向國家投資的增加,值得一提;前者可視為台灣對東協出口的競爭力增加,後者則可視為達到台商分散投資,從原先集中在中國改為分散到其它國家。只是這個結果,肇因於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與遷移、地緣政治競逐等因素,遠多於新南向政策影響。

官方引用數據強調新南向國家出口比重增加的意義,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許多人對不當使用、或甚至蓄意扭曲數據詮釋的擔憂、與嘲弄─最著名的是馬克吐溫說的:「世界上有3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或是專家諷刺的說:任何數據只要拷打夠久一定都會招認你要的答案。

官方更要注意,增加1.2個百分點實在少了一點,只要對新南向國家出口衰退增加(如5、6月)、或是中國經濟上揚讓對其出口比重回升幾個百分點,對新南向增加的比重可能就消失無踪。善用數據、但不要誤用數據,為政策與政策搽脂抹粉就更不必了!

文章出處

14 Ju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