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發展Profession
科技保鮮備戰低溫物流新戰場 工研院推AI智能冷鏈平台

情何時結束仍未知,消費市場近年出現顯著改變,宅經濟興起將成未來新常態,但另一方面也為物流產業帶來新挑戰。物流業者表示,台灣近年因疫情導致低溫貨量大幅成長,導致冷鏈物流大亂。為此工研院也看準目前冷鏈產業成為物流最大的發展與挑戰,開發智慧冷鏈技術,藉由AI與物聯網技術,協助業者以科技配送,更掌握客戶需求,創造更精準的冷鏈服務。

       自動化物流系統業者表示,去(2021)年5月全台升三級警戒後,民眾就開啟數週的居家防疫,期間也導致宅配物流需求大增,尤其低溫貨量更成長逾五成以上,讓冷鏈物流消化不及,而物流業者也臨時喊卡,暫停受理低溫包裹。

      自動化物流系統業者進一步指出,過去業者大多以增加倉儲存積容量為目的進行設備投資,反而忽略對整體作業效率進行改善,更別說優化冷鏈自動化這塊,加上冷鏈物流作業環境為-4°C ~ -20°C不等的低溫環境,要增加作業效率,也非像常溫倉或單純加派人力即可。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觀察,冷鏈產業可說是現在物流最大的發展與挑戰。線上線下對於生鮮食材佔比攀升,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低溫」是維持品質、減少細菌孳生的重要環節,在運送途中必須有完善的冷鏈物流控管,才能滿足食材安全需求。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工研院提供

 

鄭仁傑進一步表示,冷鏈是將冷藏、冷凍類食品從產地供應、儲藏運輸到販賣銷售的過程中,將食材維持低溫環境來保證品質,並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像是台灣夏季溫度常超過35°C,而大部分蔬果生鮮類產品又都是從南往北運送,維持低溫也成了運送生鮮食材的一大挑戰。

       面對此波疫情帶動的生鮮雜貨低溫冷藏需求,工研院因此開發系統化的「智慧冷鏈物流解決方案」,當中以符合國際化標準的介接、溫控低溫配送服務,提供給中間轉運低溫包裹需求的陸路物流運輸業者,協助業者以科技配送,更掌握客戶需求,創造更精準的冷鏈服務。

         此方案是以「智慧聯網平台」的概念,提供給物流業者,在低溫配送過程中,應用溫溼度感測器偵測、收集溫度及濕度資訊,再透過智慧監控應用程式(App) 傳送至監管平台,如果發現在溫度及濕度上有異常狀況,資料就能即時透過Wi-Fi或藍牙等,傳到通訊軟體和E-Mail來通知管理人員,立即處理失溫問題,協助倉儲與物流業者將全程的冷鏈配送做完整的監控、反饋和決策。

目前包括全日物流、瑪里士等業者,已加入工研院研發的智慧聯網平台行列,並與SGS(台檢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協助其食品檢測客戶作好溫度管理。

       除了運輸過程之外,鄭仁傑也觀察到,最容易斷鏈的原因,在於農民採收蔬果、捕撈漁獲上岸時,在沒有低溫容器及時裝載之下,食材經常曝曬在常溫下導致變質,而因為台灣市場太小,生產端的農漁民對於蓄冷設備的成本太高,而讓冷鏈管理止步不進。

         消費市場近年出現顯著改變,宅經濟興起將成未來新常態。符世旻攝

     為了解決源頭斷鏈的問題,工研院也率先提出「蓄冷共享經濟」的概念,與嘉義、南投的在地水產合作社合作,提供蓄冷箱和感測器讓小農租賃,試圖建立起蓄冷共享觀念,讓台灣優良的農產品,從產地到嘴巴,維持一樣的鮮甜美味,未來更可應用在鮮花、藥物和化學藥劑等冷鏈產業。

      與其他商品相比,生鮮食品的發展相對靈活,從供應商賣到超商體系的B2C,到現在團購C2C模式,甚至是線上行銷帶動線下消費的O2O,到O2O2F(Online To Offline To Family) ,如在社區建立「智慧社區信息消費服務中心」等,都是針對食材的創新電商模式,工研院研發的AI智慧冷鏈技術,能為其找到最好的保鮮秘訣。

      工研院2021年更與台灣冷鏈協會等組成一支「南向冷鏈隊」,將台灣冷鏈技術推廣到以越南為首的東南亞市場,提供倉儲管理、運輸設備等新創冷鏈全方位整合服務,開發中大型冷鏈商機,盼運用「科技保鮮」引領冷鏈市場更加智慧化。

文章來源: DIGITIMES 2022.2.21科技保鮮備戰低溫物流新戰場 工研院推AI智能冷鏈平台

21 Feb 2022